汉坤律师事务所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之一,专注于国内、国际间复杂的商业交易和争议的解决。作为中国律师行业的领军律所之一,汉坤尤其以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兼并和收购、境内外证券发行与上市、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反垄断/竞争法、银行金融、飞机融资、外商直接投资、公司合规、私人财富管理、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板块的法律服务著称,连年被国际权威法律媒体评为亚太区顶级中国律所。
汉坤拥有超过700名专业人员,分布于中国几个主要商业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海口、武汉和香港。汉坤的律师拥有优秀的学历背景,具有长期服务境内外客户和参与复杂跨境交易与争议解决的丰富经验。汉坤的工作语言包括中文、英文、日文、韩文和德文等。
路博迈集团成立于1939年,为一家独立经营且由员工持股的私人投资管理公司,主要业务为协助全球机构投资者、投资顾问与个人投资者管理股票、固定收益、量化投资与多元资产、私募股权、房地产及对冲基金投资组合。路博迈的营运据点遍及全球25个国家,多元化的团队云集超过2,500位专家。在《养老金与投资》杂志面向资金管理领域进行的“最佳雇主”调查中,公司连续八年排名第一或第二位(在员工人数1,000名以上的公司中)。2020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将路博迈评为“领导者”,以表彰其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方面的卓越表现,只有不到1%的投资公司获此殊荣。在2021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评估报告中,路博迈在ESG策略与尽责管理以及各类资产之ESG整合等项目获得最高评分。截至2022年3月31日,路博迈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470亿美元。
发表时间: 2022-08-18 08:00:00
作者: 她价值HerValue
浏览:
能否请各位嘉宾简要分享一下各自的职场经历?
Frances
我刚毕业的时候是进入到一家国外商会性质的NGO,当时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与某一家智库合作,研究如何将上海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在这过程中,我也是接触到上海各类型金融机构,对金融行业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我转型到一所美资商业银行,主要服务的客户也是一些知名企业,包括世界500强、BAT等等;在这家美资商业银行呆了6年后,我换到了一家比较小众的商业银行,其主要业务就是为PE机构提供融资,也是由这里我开始逐步转型到当前的资管服务商角色;3年前,我换到现在所在的企业——凯誉管理咨询(中国)环球业务发展,其专注于为各企业提供跨境中介服务,包括跨境架构搭建、合规咨询、税收筹划和运营支持等。
严然
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是一家香港猎头公司,服务的客户基本上覆盖了除保险和商业银行外的各大金融机构,我个人主要是负责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板块。关于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其实可能也没有特别的规划,主要是“一不小心”地进入到猎头行业,同时觉得其他的工作可能也不太适合我。我们平时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候选人和客户(包括一些大型的人民币基金、双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大券商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对冲基金等)保持联系。
江璐均
我本身是审计出身,后来进入到信托行业,规划可能真的没有特别规划的,也是因为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资管行业的兴起推动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多是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背景有了这样的一个职业经历。
结合各自所处的行业,简单分享一下各自的职场经验和对当前所处行业现状和趋势的一些看法?
Frances:从跨境服务中介机构的角度,结合客户企业出海的案例,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和趋势?
严格来说,我所处的行业并不属于金融行业,更多的是服务行业,服务的客户都是一些金融或资产管理行业的企业。作为服务行业,你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好处就是,你可以接触各种不同的客户,在这过程中,你也能观察到很多东西,同时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因此,个人觉得,如果我们性格上是比较喜欢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前期我们可以选择所谓的乙方的工作经历,经过几年的职场经历后,我们再去选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某一细分领域。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自己本身是非常喜欢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这十几年来,我一直是在偏乙方的企业工作。
在过去5到10年,中资企业“出海”一直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 而且我们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关注跨境合规的问题。据我们观察,在10年前甚至是5年前,中资企业“出海”还是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在早期出海的时候,企业更多的考虑这个国家能否提升企业的业务或有一些协同效应,但近几年,随着外部国际政治局势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中资企业慢慢地从“重效益”转为“重合规”,那我们就能为这些中资企业提供更好的从前期架构搭建到中后期的财务和税务支持等全方位服务。
具体来说,比如说我们的新能源行业,当其在国内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国内市场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其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那么中资企业就把眼光放到欧美等比较成熟的市场,那我们也看到近10年来新能源企业也是纷纷海外布局。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布局模式可以简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为了彰显自己国际化实力,会在各个国家都布局一个据点,第二种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尽量不布局,企业会通过雇佣第三方顾问或与劳务公司签订挂靠协议来满足其企业的需求。这两种模式在过去几年,都遇到了一些挑战。第一种模式下,企业可能到最后都无法有效管理自己在海外设立的各个据点等,甚至于无法清晰的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个国家设立了公司,这就导致在后续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无法及时报税甚至漏报税、销售合同违约等等,那遇到这些问题时,中资企业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第二种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该模式下,各企业存在逃税的嫌疑,因此近5年来,欧美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法规,限制海外机构通过挂靠等方式招募当地的业务人员,而且在第二种模式下,技术性企业可能无法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而导致其商业秘密的泄露。正是在当前这种现状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改变了过去拍脑袋式的海外架构搭建模式,会聘请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律师、会计师和税务师等以更好地支持其业务发展。
严然:据您观察到,您所负责的PE/VC行业近两年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从面试官或雇主角度,您觉得雇主会特别看重候选人的哪些素质和特点?
从我们招聘的切入点来看,PE/VC行业近两年来更多的是一个买方市场,你可能真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职位,而且PE/VC行业的市场热点也是在逐步改变的。
从行业热点角度来看, 过去PE/VC行业或许会更多聚焦于互联网和消费这两个领域,而近两年,市场热点已经转变为泛硬科技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工业设计和清洁等等。
从一二级市场来看,二级市场对候选人需求的反应可能会更迅速,目前二级市场更多需要新能源或新材料行业的候选人,而一级市场可能在团队构建上更慢,需求也没有那么的紧迫,当然我们也是在持续关注中。
从境内外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来看,境外雇主对候选人的期望可能是希望你早期有一段咨询顾问的经历,然后再去读一个MBA ,读完MBA之后再进入到投资行业。而在国内,其实加速了整个流程,国内比较常见的候选人是一开始就在买方机构或从卖方(比如四大、FDD等)转买方机构,但现在投资机构更多的是希望候选人有相关学历背景或产业经验(最好是医疗、半导体或者软件工程师等相关经历)。比如说在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可能希望候选人学的是材料工程、环境工程、集成电路、微电子等等专业,如果你不是该专业的,可能确实比较难被挑选出来。另外关于区块链这个比较热的领域,整体来说,基本都是偏好95年之后,当然也不排除需要一些特别优秀的工程架构师等。
关于雇主最看重的候选者哪些能力,撇开学历背景等硬性的条件,个人觉得可能是“洞察力”,本身PE/VC行业就是挖掘那些还未被大众认可的项目,在这过程中就需要你有很强的洞察力,那在与面试官沟通过程中,你也需要在面试官面前展现出与对方相似的气场,这样面试官才会把你归为同类人,这其实真的非常重要。
江璐均:能否请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信托行业?
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于资产端和资金端,而信托行业需要同时服务于资金、资产两端。现在信托行业大方向是非标转标,原来投资非标资产,每一笔投资都会有律师、会计师的支持,去评价调研资产的价值和预期回报。现在非标转标,投资于标品信托,那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信托可以给资金端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收益,但标品信托相较于传统非标信托的真正吸引力还是超额收益和参考的收益基准,但这需要信托本身的投研能力和实际运作中运营系统的支持,这是信托转型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另一方面,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大多数标品信托底层资产的总体投资期限相对较长,那资金端的投资目标和久期偏好就需要同时匹配,这也是目前信托行业的转型的另一个难点,培养资金端投资周期拉长和认识标品类资产的波动特点。
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刚刚严然提到的一个词——“洞察”,我非常的认同,这个“洞察”并不是脱离现实去想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它其实是清晰定位自己的目标,具体到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你需要在考虑时代和外部需求变化的同时定位自己兴趣点和长处,然后不断的去挖掘和积累,当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我们自然而然会收获或者更加靠近我们的目标。
能否请各位嘉宾简要分享一下职业发展过程中有否什么高光时刻或是分水岭,另外如何看待“work and life balance”?
Frances:
其实我个人真不觉得有什么高光时刻,但是在职场中我一直抱着一种“Open”的信念,我不会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我在外资银行工作了10年,我的客户包括世界500强、知名互联网企业和大型PE/VC等等,3年前,从借钱给这些知名机构转型到为这些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其实有很多人不太理解,包括很多人会说“银行很好,女孩子要稳定等等”。但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个趋势就是,中国企业家在国内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非常渴望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去,在这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忽略合规风控等一些细节,我现在的业务能够更好地帮助到他们,同时我的知识储备也会更加完善,因此我非常勇敢的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我现在也不后悔,我在这个领域也认识了非常多的好朋友。
严然:
其实,我进入猎头行业算是一个意外,虽然我本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猎头其实不太一样,猎头行业的本质其实也是交易,那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是,我们的交易标的是有思想的。因此对于我们行业来说,最重要的能力,说得通俗一点是“情商高”,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需要非常强的洞察人的能力”。经过这么多年的从业,从候选人进门或电话沟通时刻,我大概就知道他是否在胡诌或是否会被雇主录用,这就是所谓我的高光时刻,或者说是我的暗爽时刻。
第二个问题,关于“work and life balance”。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事实,在这个行业里面,包括我面试的人,基本都是凌晨1、2点睡觉的,这就是一种生活状态,后来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为什么这些人能这么的精力充沛,那是因为他们一直是这样的,已经习惯了。我曾经我看过1个报道说,基本上每个人睡7小时就足够了,你睡的时间长并不代表你那天状态很好,比如说突然有一天你要睡到12个小时,你那一天不一定很好。另外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当年在我刚入职3年、4年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与一些大佬交流,我曾经试探性地问过一个大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一些候选者想要一些work and life balance”,然后我都差点没见到这个大佬,他说,“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候选人或者是一个优秀且工作能力强的人,他的工作和生活一定是分不开的”。因此总的来说,个人觉得不要去考虑这种balance,因为当你真的非常enjoy你的工作的时候,其实两者是不冲突的,工作做得好的时候,大多数人都balance得挺好的。
江璐均:
关于高光时刻,在某一前任东家中,每年公司都会有一个优秀项目经理的选拔,候选人大概有200个人,而我连续多年都在决赛陪跑,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的高光时刻。分享这故事,其实也是想告诉大家有很多事情不需要去苛求,虽然最终都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有时做到自己认可的最好就够了。
关于“work and life balance”,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balance可能更多的是寻求心智平衡的过程,无论是陪伴家人,还是工作过程,我们都需要让自己心态更加平和。从个人来讲,目前所处行业可能是向下的,个人薪酬较过去也有比较大的落差,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学会放过自己,让自己快乐一些,让自己更加聚焦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当下的工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