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坤律师事务所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之一,专注于国内、国际间复杂的商业交易和争议的解决。作为中国律师行业的领军律所之一,汉坤尤其以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兼并和收购、境内外证券发行与上市、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反垄断/竞争法、银行金融、飞机融资、外商直接投资、公司合规、私人财富管理、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板块的法律服务著称,连年被国际权威法律媒体评为亚太区顶级中国律所。
汉坤拥有超过700名专业人员,分布于中国几个主要商业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海口、武汉和香港。汉坤的律师拥有优秀的学历背景,具有长期服务境内外客户和参与复杂跨境交易与争议解决的丰富经验。汉坤的工作语言包括中文、英文、日文、韩文和德文等。
路博迈集团成立于1939年,为一家独立经营且由员工持股的私人投资管理公司,主要业务为协助全球机构投资者、投资顾问与个人投资者管理股票、固定收益、量化投资与多元资产、私募股权、房地产及对冲基金投资组合。路博迈的营运据点遍及全球25个国家,多元化的团队云集超过2,500位专家。在《养老金与投资》杂志面向资金管理领域进行的“最佳雇主”调查中,公司连续八年排名第一或第二位(在员工人数1,000名以上的公司中)。2020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将路博迈评为“领导者”,以表彰其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方面的卓越表现,只有不到1%的投资公司获此殊荣。在2021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评估报告中,路博迈在ESG策略与尽责管理以及各类资产之ESG整合等项目获得最高评分。截至2022年3月31日,路博迈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470亿美元。
发表时间: 2022-06-01 00:00:00
作者: 她价值HerValue
浏览:
她
价
值
她价值社区专栏是一个专属于社区成员的分享平台,会定期邀请金融行业的优秀专业人士为大家分享自身在金融行业的职业发展故事。本期分享为专栏的第十三期。
01
风险投资就像在大海里面去找一些可以长成大鱼的小鱼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的工作内容?
首先简单说一下风险投资VC行业吧,风险投资VC有点像在大海里面去找一些可以长成大鱼的小鱼,然而大海里的鱼的分布不均,很难逐个寻到,所以其实VC就需要对大的行业方向进行前瞻性的预判,锁定范围后再去做细节上的分析,例如团队、技术、行业竞争格局等;而中后期的PE有点像在湖里钓鱼,因为在B轮C轮的项目中,这些鱼其实已经都浮出水面了,PE投资人需要做的是称一称这一些鱼,思考这些项目的性价比、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更多的是在已有市场、产品、财务等信息基础上,在微观层面进行深挖。所以在我看来,其实VC和PE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行业,工作难点、工作内容也完全不一样。PE的投资人或许会有更多modeling、案头的工作,而对VC而言更多是要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与创业者、与同行、与行业相关方、与科学家、甚至监管机构等不同人群沟通。
作为一名风险投资人,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投资新的项目以及投后管理工作。前者没有固定的范式,目的在于寻求和挑选市场上优质的投资机会。寻找的过程本身是一种专业和思想的碰撞,通过深度的交流展开别样的思考。具体到如何寻找项目源,也是投资人的一项核心工作——sourcing,我们会经常与行业里不同角色的从业者交流,拓展行业人脉;同时作为早期投资人,这两年也会尝试通过直播、媒体等一些面向外界的平台来展现我们的投资理念,主动吸引一些与我们投资理念相符的创业者。投后管理工作主要是为已经投资的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VC投资的项目很多是天使轮,80%都在A轮以前,处于这个阶段的公司团队架构都相对不够完善,创业者年龄普遍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作为风险投资人的我们作为创业者重要的合作伙伴,会进行较为高频的沟通,成为朋友,成为战友。”
当初为什么会进入VC行业?转型时考虑哪些因素?
在长江商学院攻读MBA的过程中,我逐步发现VC可能是一个特别适合我的职业,然后当时有几点的考量:
对想进入VC行业小伙伴有什么建议吗?
说实话,我觉得,首先在医疗投资领域,深入的产业理解,特别是“行业经验”确实是必须项;其次,即使投资人在进入VC行业时不具有相应的行业经验,但是行业经验的积累会决定这个人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多远、走多好。另外,投资是一个双向的选择的过程,创业者选择投资人的原因很多也是取决于投资人对于行业的理解,尤其是医疗行业,创业者都往往具有深入的产业经验,如果投资人没有对应的经验和背景,很难实现深入的沟通并形成互信。对于想要进入VC行业的小朋友或者没有相关背景的人而言,在正式进入之前,比较建议去比较成熟的大平台,去实习或者了解一下,先了解这个行业,确认是否是你想的或者喜欢的那样。生活中还挺多觉得VC听起来很fancy就一股脑钻进去的人,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享受VC日常的工作内容。就像读书不该是为读而读,选择VC行业应当就是选择成为留到最后的那一批人。”VC这份工作应当是一批上下求索后,致力成为大浪淘沙后的人来承担。
02
在决定转换并且致力于转换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只有一把尺——寻找我喜欢的事,做能学到东西的事。
从你过往经历来看,有哪些时刻你自身觉得是非常关键的选择?
可能是离开GE,求学长江商学院MBA吧:
“首先,我本身具有复合的教育背景,偏向技术和工程。硕士毕业后,我以管培生身份进入到了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医疗中国团队,在不同岗位轮岗,跟着不同老板参与不同项目,熟悉不同产品。公司内部也有完善的培养体系,不以产出为唯一标准,团队伙伴氛围很好,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成长平台。而我那个时候并没有想清楚,希望具体扎根进入哪个领域,还是希望在广泛的学习中丰富自我。但是在两年研发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整个行业全貌仍然不够了解。在一个大的公司中,大家都担当着“螺丝钉”的角色,仅了解自己手上的工作。例如对于医疗器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我只对前端研发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条产业链上,由其他团队负责的临床注册、生产、市场销售等业务,以及公司层面的业务目标、战略理念等知之甚少。当时的我就认为,GE这一大平台的优势应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在前两年管培结束以后,我的大部分小伙伴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部门定岗,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但是Kirstin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恰逢那时GE中国的CEO在进行一些创新项目,她被选中成为其中一个创新项目的leader。“在该项目中,我需要为管理层提供咨询的工作,并且需要从技术层面到市场层面,就一个方向展开较为前沿的探索。在这个一年期项目完成后,我决定定岗在市场部,继续学习和工作了两年。”Kirstin回忆自己在GE的5年,“一直在一家公司,积累了医疗产品全生命周期一线的经验,尽管都是浅尝辄止。”
“其实在决定离开GE之前,我便知道自己不会长期留在GE。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激发出我发自内心的热爱。我自己对技术本身具有很大的兴趣。医疗行业并非看起来如此高大上,有些技术其实已经落后了,并且由于行业对质量和安全的严苛要求,导致一些新兴技术暂未落地。同时行业存在大量未被解决的医疗痛点,我感觉未来10年,行业有望迎来创新窗口期,机会与挑战并存。在注重本土化的外资企业医疗团队,大概率会错过这波行业的创新浪潮。综合考虑后,我决定离开。宏观来看,我是希望加入一场未来的技术变革;但是在微观机会的选择上,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去什么样的公司,从事什么职业,我那时都是很未知的。”说到这里,Kirstin又笑了一下“我在那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VC,也没有预设足够长期的明确目标,在决定转换并且致力于转换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只有一把尺——寻找我喜欢的事,做能学到东西的事。”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去求学长江商学院MBA?
我在决定离开GE时,没有直接完成下一步的转型,而是读了个全职MBA作为过渡,主要是考虑到家庭方面的因素,想先解决生育问题。当时是2015年9月,我正好有朋友介绍到了长江商学院的MBA项目,觉得非常适合我这种想转型,但不知道转到哪里去的人。其实当时我也面临了何时入学以及是否要在工作期间生育的双重问题。尽管呢,外企本身不会因此产生任何公开歧视,但是潜在影响总是很难被忽视。尤其是在生育完就马上离职换工作,也是不太合适的。于是我决定通过攻读MBA学位的一年时间里,完成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自己的过往经验,你会给年轻人什么建议?
唐轶男之她价值分享:
生活和工作是同样重要的,没有必要为了一者而牺牲另一者。
作者:Shirley Liang
翻译:Shirley Liang
编辑:Sunshine Li
扫码关注 HerValue她价值
感谢大家阅读有关唐轶男的故事!尽请期待她价值社区专栏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