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坤律师事务所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之一,专注于国内、国际间复杂的商业交易和争议的解决。作为中国律师行业的领军律所之一,汉坤尤其以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兼并和收购、境内外证券发行与上市、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反垄断/竞争法、银行金融、飞机融资、外商直接投资、公司合规、私人财富管理、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板块的法律服务著称,连年被国际权威法律媒体评为亚太区顶级中国律所。
汉坤拥有超过700名专业人员,分布于中国几个主要商业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海口、武汉和香港。汉坤的律师拥有优秀的学历背景,具有长期服务境内外客户和参与复杂跨境交易与争议解决的丰富经验。汉坤的工作语言包括中文、英文、日文、韩文和德文等。
路博迈集团成立于1939年,为一家独立经营且由员工持股的私人投资管理公司,主要业务为协助全球机构投资者、投资顾问与个人投资者管理股票、固定收益、量化投资与多元资产、私募股权、房地产及对冲基金投资组合。路博迈的营运据点遍及全球25个国家,多元化的团队云集超过2,500位专家。在《养老金与投资》杂志面向资金管理领域进行的“最佳雇主”调查中,公司连续八年排名第一或第二位(在员工人数1,000名以上的公司中)。2020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将路博迈评为“领导者”,以表彰其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方面的卓越表现,只有不到1%的投资公司获此殊荣。在2021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评估报告中,路博迈在ESG策略与尽责管理以及各类资产之ESG整合等项目获得最高评分。截至2022年3月31日,路博迈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470亿美元。
发表时间: 2022-04-07 08:05:00
作者: 她价值学识委员会
浏览:
01
关于当前的职位,“我的职位有其独特性,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的工作内容?
基金行业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募,另一类是私募。公募基金(Mutual Fund)是以公开向公众募集方式设立,目前还是以投资标准化资产为主,也就是说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如债券、股票等;私募基金(Private Fund)是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群体募集而设立,其与公募基金有一个重要区别标准,就是私募基金有一个“200人上限”标准,即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投资者(募集对象)是否超过200人是区别公开募集与非公开募集的重要标准。另外,广义的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非上市公司的股权。
当前我所处行业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公司的架构主要包含投研、市场和中后台三大板块,其中投研板块是核心。投研之“投”即为基金经理,投研之“研”为研究员,另外交易员也归属于投研板块;市场板块包括市场和销售两个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市场部搞宣传,销售部卖产品”,公募基金的销售主要包括三大块儿:渠道代销、机构直销和电商,其中银行代销是公募基金销售传统的渠道,早期的时候,渠道(尤其是银行)几乎代销了全部公募基金产品,后期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很多基金公司当前机构直销的投资金额已经超过了银行代销的投资金额,同时随着近年来电商的兴起,如蚂蚁金服、天天基金网等,电商慢慢地成为公募基金销售的第三大支柱。
就我自身的职位——投资顾问来说,其本身是比较特殊的,既不完全属于投研板块,就不完全属于市场板块。我算是投研部和市场部的一个桥梁,我会把投研的观点转化给市场部的同事,同时我也会把市场部的需求传达给投研部同事。简单点说,就是我会比销售专业,同时又比基金经理更理解客户需求。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基本是全国各地的出差,为各渠道(包括银行和券商等)培训,我会辅导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他们如何去指导投资者购买基金。另外极少的情况,我也会直接给投资者做路演,这些通常都是银行的高净值客户。除了客户培训,我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和资讯,研究报告既包括卖方的,也包括我们公司自己的,研究报告和资讯覆盖的内容包括债市、股市、商品(石油、黄金等)、外汇等,几乎囊括各方位。另外我自己还开了一个私人微信公众号“燕语京声”,每周分享个人的市场观点。
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公募基金行业?
总的来说是顺势而为吧,我刚毕业的时候,是进入了德勤会计事务所(Deloitte CPA),后来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求学,北大毕业之后就进入到AIG集团,曾在AIG集团纽约总部,及其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香港和中国上海多家子公司工作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入了国内公募基金行业。
简单讲讲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生态,国内公募基金公司的股东大致可以分几类,一开始是券商,后来银行、保险慢慢进来,现在还有个人发起的。公募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基本都是股东委派的,总经理下面一般包括三个副总,各自分管投研、市场和中后台,很多副总一般都是在公司内部层层晋升而来。
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我是2010年进入公募基金行业的,算是非常幸运的。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以内部培养为主,即使是外聘,也都是从行业内部招聘。我首次加入基金公司时已经32岁,如果从研究员开始,确实有点晚了,所以当时的领导就跟我说“你看你既懂专业,CFA也考下来了,而且你还挺爱跟人交往的,那我就给你专设个职位吧”,所以当时就给了我一个title——理财规划师,后来行业逐渐统一把此职位成为“投资顾问”。
你对想进入你当前所处的行业的小伙伴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还是想说一下,我的职位确实比较特殊,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这样的职位,所以不具有普遍参考性。对于想进入公募行业投研板块,就是立志成为基金经理的小伙伴有以下几点建议:
1、希望你能有复合型背景,本科可以读一个工科类专业,到研究生阶段再读一个经济或金融类学科,至于海外学习经历,除非你是美国常青藤名校毕业的,其实近几年倒也没有那么看重,还有就是博士学位,我个人会觉得时间成本有点高。
2、工作地点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建议还是在公司总部,在总部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投研支持,内部沟通也更顺畅。
3、CFA证书如果有时间,鼓励考一个,我过往招聘新同事时还是比较认可CFA证书的。
02
关于自己过往的经历,“我有一些经验,尤其是教训值得跟大家分享”
从你过往的经历来看,有哪些时刻你自身觉得是非常关键的抉择?
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入职德勤、求学北大和进入AIG集团,感觉自己的每个时间点都挺坎坷的也都挺幸运的,还有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我觉得是“有”。
1、求职德勤,“穿着毛衣去面试”
我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团队,当年那个时代,不仅仅是“四大”,还是“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人数也还比较少。2000年德勤中国内地只招了60个人,其中10个人进入到德勤税务咨询团队,而我就是那十人之一。其实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我基本都参加了,但只拿到德勤的OFFER, 我错过了毕马威的笔试,面试安永的时候,因为那天下了大雪,我就穿着毛衣去参加面试,结果被面试官痛批,自然没能通过安永的面试,安达信和普华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通过面试。结果是被德勤录取,但说来也好笑,面试德勤的时候我同样是穿着那件毛衣。
2、求学北大,“你们不需要考100分,80分就够了,你们要学习的是学做人”
在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之前,我已经拿到了北美某大学的offer,签证都办好了,但我母亲跟我说,要不你去试试北大吧,那个时候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CCER)还不是特别知名,是后来随着林毅夫和易纲等老师才慢慢火起来的。北大CCER要求GMAT成绩,我的是720分,同时也是由于德勤的工作经历,我就被北大CCER录取了。印象深刻的是在北大上学的第三天,北大的副校长就跟我们说“你们不需要考100分,80分就够了,你们要学习的是学做人”。“你们初入学校要学做人,毕了业还是要学做人,直到退休那天也要学做人,退休以后还要做好人,只不过你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你现在是学生,以后是下属、领导、父亲、爷爷...”。
3、进入AIG集团,部门领导为AIG家族某成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被轰出了办公室”
入职AIG集团也算是一个巧合,当时AIG集团作为PICC的战略投资人,需要帮助PICC开展工作,因此AIG集团就在北大招聘了3个毕业生,主要工作是协助开展PICC合作,我当时就是其中之一。我先是有半年的时间在PICC总部工作,后来我到了AIG的纽约总部,之后又被分别派到了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2008年的时候,我从香港被调到了AIG集团控股的友邦中国区总部上海。2008年到上海,其实算是我真正离开北京开始自己外地工作,因为虽然在AIG的时候也有过纽约、伦敦、墨尔本、香港的工作经历,但那个时候AIG集团都会安排得非常妥当,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所有事情都由我独自完成。至今,我仍记得非常清楚,2008年1月4号,我的生日那天,我在从北京去往上海的火车上躺着,跟自己说“三十而立,燕京你要立了”。次贷危机2008年已经开始了,但是在外企里员工真正感受到这个危机是在2009年,2009年之后友邦中国的外国高管相继离开了中国,外国高管走了之后,我也就被从办公室里轰了出来,至今我都对那幕印象深刻。在AIG集团,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的直属上司就是AIG家族成员,他让我有机会能够深入参与到全球化国际公司的管理。
4、错过“董秘”,“为什么自己当初就没有去试试?”
2020年在我拿到现在公司OFFER的时候,我还接到一个猎头的电话,信诚保险作为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资管公司,想找一个董事会秘。大家知道,一般董秘多是学法律的,但这家公司想找一个既懂投资又在国际保险公司工作过,而且是有海外经历的人,这职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但当时我自认为自己的英语口语已经退化得非常严重,若按公司规定直接向伦敦汇报的话太吃力,就直接放弃了。所以说现在我会觉得有点遗憾,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当初就没有去试试?找个老外恶补一下口语”,或许这也跟我性格有关系,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欢麻烦人也不希望亏欠别人的人。
基于自己的过往经验,你会给年轻人什么建议?
1、顺势而为:时代大潮不可抗拒,过去外企是个很好的选择,但现在或许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
2、知行合一: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在看好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扎根其中,不要因为一点不如意,就随意跳槽。
3、自立自强: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及时抓住各种机会,否则即使机会送到你面前,也有可能错过。
4、乘势而上:面对机会,有的时候可以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迎难而上。
5、审时度势: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学会寻求Balance,可能会很难,但确实需要,职场中,必要的职场技能还是需要有意识地去学,否则有可能一个小落后会让你错失大机会。
赵燕京之她价值分享: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事业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亲情、爱情、友情缺一不可。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果错过,会有遗憾。